曾建伟:武义特色农产品的忠实推销员

茶道讲究蕴味,讲究文化。好的茶总是让人回味无穷,一个合格的商人有了良好的文化素养,会让客户觉得值得交往,值得合作。知识和文化底蕴就像茶叶的回甘,这是别人所带不走的浙江天绿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常州市武义商会会长曾建伟的创业经历诠释了“商道如茶,人生如茶”。

今年49岁的曾建伟是三港乡周源村人,自幼家境贫寒,14岁便辍学打工。曾建伟从小就显现出经商头脑,14岁那年,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当时,我以一毛二每斤的价格从老家收购箬叶,然后运到永康以5毛每斤的价格卖掉。”曾建伟说,他发现永康人八月十五要包粽子,而这个时候的武义箬叶刚好是没人要的时候,他觉得这是个商机。他就到村里把箬叶收来,推着独轮车到永康亲戚家落脚,然后每天推着车子去赶集。路远的地方每天早上2、3点就得去赶路。在永康闯荡的这4、5年里,他除了卖箬叶还去义乌进衣服、小商品到集市上摆地摊。

曾建伟是一个抓住商机不放的人,只要善于发现,在他眼里山里处处都是财富。有一年,他到柳城镇梁家山的同学家玩,发现村口倒着很多没人要的生姜。他觉得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生姜就这么倒掉了怪可惜的,于是他通过几年来做生意认识的朋友一起寻找出路。他们将生姜用火车拉到云南等地卖。销路出奇的好,每天要发货万把斤。很快农民家里的生姜销售一空,他还带动了松阳、金华等其他县市的生姜。通过这样的一件事情,让他认识到了,在老家不稀罕的家乡土特产在某些地方还是大有市场的。

所以接下来,老家的板栗、茶叶都搭上了他的火车。茶叶卖完卖莲子,莲子卖完卖板栗,板栗卖完卖桔子,桔子卖完卖生姜,一年到头都有东西卖。同时他还考虑到,武义的东西可以卖到外地,那外地的土特产在本地也应该大有市场。于是,每次他们把货发到目的地,就收购当地的土特产回金华。黑龙江的土豆、山东的冬瓜都一车一车的运到金华。

经过几年的闯荡,他发现众多农副产品里茶叶的市场更大,利润也最高。于是,他把多年的积蓄投入茶业中,专心做茶,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他和朋友在杭州成立了天绿茶叶公司,主营杭州西湖龙井包装批发。

90年代末,“武义超市”经济在长三角兴起。眼光独到的他马上调转船头,接连在常州、昆山开设批发部、直营店,将武义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销往“长三角”的武义超市。

曾建伟,身上有着我县南部山区人吃苦守信的创业品质。创业初期,曾建伟为了打开销路每笔生意都是自己亲自送货上门,只要有活干有钱赚,什么苦都能吃。在异地他乡,曾建伟跟其他老乡在生意上总是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对刚出来创业的亲戚朋友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帮助。正因为如此,2007年,江苏省常州武义商会正式成立,他被大伙一致推选为首任会长。

现在,他的事业越做越大,现在他已经发展到开了100多个直营店和4个茶庄,还在昆山建起了一个配货中心。

游子走得再远,故乡永远是他停歇的心灵乐土。2008年,他先是在新宅镇东巨村建起了自己的茶厂。2011年,浙江天绿茶业有限公司武义柳城镇农副产品配货中心正式成立。今年,位于武义茶城的专卖店已进入收尾阶段,十月份将正式营业。届时,我县的200多种特色农副产品、五金产品,将通过他的直销渠道销往江苏、宁波、上海等地的超市,进一步打响武义绿色农产品的品牌。

从2010年起,每当中秋节他就会回到村里,给80岁以上老人包红包。2011年,他还出资1万多元,帮助村里硬化一条上山干活的小路。同年,他看到村里的古廊桥破败不堪,便发起重修古桥,带头捐资1万多元

在外面闯荡了30多年,回想起自己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曾建伟说,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支持。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以此回馈家乡,回报社会,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武义县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