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句话里玩无人机的水平已比俄乌高了一个层次
《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烈关注。因为有眼尖的读者发现,在这篇讲述西部战区空军某基地所属无人机团训练日常的文章中,空军无人机部队不仅已经具备了远程常态化巡航边境地区,并对异常空域进行识别查证的能力。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近期的实战化演习中展现出了与陆军特战旅相互配合联合作战,以及与空军有人机进行协同突防,引导空军有人军机精确打击敌军目标的能力。
短短一篇文章,就直接展现出了的无人机运用水平已经比俄乌战场上的无人机“小打小闹”高出了整整一代,甚至可能不止一代。
那么问题来了,无人机运用水平的提升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最直接的效果,自然就是能够让一线作战部队能够战场上拥有一个“天眼”,用于收集敌军情报,协助己方作战部队制定战斗计划。
我们以俄乌冲突举例。我在之前的节目中曾经提到过,在俄乌冲突初期俄军进行大规模穿插作战时,他们是通过让侦察兵驾车前出侦察的方式来为主力部队的安全行进提供情报支持。而这么做的代价就是在冲突初期,俄军侦察兵经常会出现误闯乌军主力驻扎区的情况,进而遭受了大量伤亡。
但如果是让去执行这类大规模穿插任务的话,那么联合作战司令部就可以在陆军部队出发进入战区前,先派遣无人机进行前期侦察,先将敌军部队的部署位置、规模类型摸个大概。
然后再让执行穿插任务的陆军部队根据这一情报概况进行进一步核实详查,最大限度避免侦察兵误闯敌军主力驻扎区,确保行动安全性。
此外,如果无人机数量足够多或是该战线重要程度较高的话,那么空军的无人机还可以常态化伴随陆军部队作战,成为一个“天眼”持续不断地为陆军部队提供侦察预警情报,极大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
除了能够协助陆军部队作战之外,的无人机部队还可以独立执行侦察索敌任务,并在发现敌军高价值目标后引导空军有人战机进行精确打击。
比方说,我们都知道在俄乌冲突中,海马斯火箭炮作为一款西方口中的“抗俄神器”,曾经在不少次战斗中利用北约提供的情报对俄军布置在前线的弹药库、指挥部等重要战术设施进行精确打击,搞得俄军不胜其烦。
期间,俄军虽然也曾作出一系列反制措施,并专门组织了几场针对乌军海马斯火箭炮的猎杀作战,但都收效甚微,最终也只是击毁了几辆弹药运输车而已。
而导致俄军猎杀海马斯行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时俄军虽然抽调了为数不多的“海鹰-10”无人机用于搜索海马斯的发射阵地,但由于“海鹰-10”根本没有数据链系统和目标识别能力,所以无人机操作员在发现海马斯后,只能自行识别并手动上报目标位置。
以至于当空军战机收到目标坐标开始转向时,乌军的海马斯早就跑了。再加上海鹰-10 120公里的操作半径限制了其深入追踪的能力,致使尽管俄军在一系列作战中曾多次发现海马斯火箭炮,但都未能将其击毁。
相比之下,《报》虽然没有在报道中提及该无人机团所使用的无人机型号到底是什么,但他们却在报道中写到了“数百公里外的地面站,飞行员和保障人员按照预案迅速进入方舱,接管无人机操控,并将实时画面传回上级指挥所。”的场景。
这段线点要素。第一,无人机的操控半径达到了数百公里。第二,无人机有自主识别能力,在发现异常后会提醒操作员进行人工介入。第三,操作终端是方舱设计,挂上拖车就能转移阵地。
也就是说,如果让的无人机去搜索海马斯火箭炮的话,那么首先我们可以将无人机设定成自动搜索,在发现特定目标特征后再指示人工介入进行二次识别。
其次,数百公里的操作半径远远超越了海马斯火箭炮的最大射程,所以就算海马斯发现了无人机打算跑路,的无人机也能一直跟踪它,并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实时传输给最近的空军战机,引导其进行打击。
最后,当战线位置发生大规模变化或是指挥终端位置暴露时,的方舱终端也可以根据需求实时变换位置,跟随部队前进或是躲避敌军的报复打击。
可以说,但凡俄罗斯的无人机技术与运用水平能够达到一半标准,那么他们也不至于在乌克兰战场上打的这么难看。
而考虑到俄乌冲突本身的战争强度与规模已经达到了冷战后的历史峰值。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具备了参与同等甚至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能力。
而这也恰恰是中国能够和平发展至今的资本。毕竟古话说得好,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正是因为你强,所以敌人才不敢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