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极乐迪斯科》招募警探库诺德鲁伊特奖杯攻略 坤诺招募攻略

在《极乐迪斯科》里有一个奖杯成就叫做“招募警探库诺・德鲁伊特”,描述是“下级警官的料”。这是在故事的最后会发生的剧情分支,很多玩家不知道要怎么解锁招募警探库诺・德鲁伊特这个奖杯、坤诺的招募条件是什么,《极乐迪斯科》招募警探库诺德鲁伊特奖杯攻略,与大家分享坤诺招募攻略。

招募坤诺有一个先置条件,这个要求你在雇佣兵部队开始私设公堂进行审判的时候,在第二枪没躲过的时候金曷城警督会来关心你,这时候如果不提醒或者争强好胜的判定失败的话就金就会负伤,在你醒来之后就能看到坤诺正在照看你。之后和坤诺调查了卡拉洁的房间之后确定了枪的子弹是来自小岛之后,就可以从小渔村和莉莉恩借船前往小岛。

和逃兵对峙完之后,和坤诺一起从小岛回来,就可以看到41分局的特别行动小组。和小组的人对话到最后会问坤诺之后要怎么办,就可以选择带他一起走,解锁奖杯。

痛殴大英海军的荷兰海军上将——德·勒伊特

在常人眼里,大英帝国的海军一直都是当之无愧的“西方不败”。近代以来,大英海军血战四海、扫荡八荒,打下了地跨五洲的万里江山,打出了“日不落帝国”的赫赫威名。但实际上,大英海军也并不总是被胜利女神所临幸,他们也曾经历过“败走麦城”的窘境。譬如说在世纪下半叶的英荷战争中,大英海军就曾屡次被一位荷兰牛人揍得满地找牙,这位牛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德·勒伊特。

德·勒伊特的全名是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勒伊特,他于1607年出生于荷兰的西兰省。德·勒伊特的父亲是一名职业水手,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德·勒伊特自幼便对海洋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德·勒伊特11岁时就随父亲在船上当了实习水手,从此便踏上了在惊涛骇浪之中求取功名的漫漫人生之路。

▲17世纪的荷兰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能成为一名水手是那个时代很多荷兰人的梦想

由于才干突出,能力非凡,德·勒伊特28岁就当上了商船船长。后来德·勒伊特又加入了荷兰海军,在与西班牙、英国、瑞典等国海军的历次战斗中,他作战勇猛,指挥有方,屡次将敌人打的折戟沉沙,抱头鼠窜。特别是在荷兰与英国的海上争霸战争中,德·勒伊特更是因其精湛的指挥和辉煌的战绩,而成为了世界名将之林中的不朽丰碑。

17世纪中期以来,因争夺殖民地的纠纷和彼此商业利益的冲突,英荷两国在海上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弄到了诉诸于武力的地步。1652年至1654年,英荷两国爆发了第一次海上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被迫向英国支付了27万英镑赔款,并将位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割让给英国(拿破仑后来就被关在这里)。

▲圣赫勒拿岛原属荷兰所有,后因第一次英荷战争失败,荷兰将该岛割让给了英国

面对这样的结局,人送外号“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自然是不甘心,自战败的那一日起,荷兰便开始厉兵秣马,准备复仇。而英国方面同样也为未能彻底打垮荷兰而耿耿于怀,英国人希望在下一场英荷战争中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将荷兰这个海上的老对手彻底打服,以实现称霸海洋的夙愿。

▲左侧为英王查理二世,右侧为荷兰领导人约翰·德·维特,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英荷两国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1664年4月,英国海军攻占了荷兰在北美大陆的据点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随后德·勒伊特率领荷兰海军于同年8月远征西非,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原属于荷兰的殖民据点。既然战端已开,荷兰方面遂决定先发制人,将这场小打小闹的武装冲突扩大化。1665年2月22日,荷兰对英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同年,德·勒伊特成为了荷兰海军的最高统帅。

开战之初,荷兰海军打的并不顺利。1665年6月13日,英国海军在洛斯特夫特海战中大败荷兰舰队,两名荷兰将军在此战中阵亡,17艘荷军战舰被击沉,4000余名荷兰官兵葬身鱼腹。就在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之际,8月6日,德·勒伊特率领舰队从非洲凯旋本土。回国后,德·勒伊特立即临危受命,重组荷军舰队,准备与英国佬再度开战。

经过了10个月的悉心准备,1666年6月11日,德·勒伊特率领着一支由84艘战舰、4600门火炮和2.2万名官兵组成的庞大舰队扬帆出海,向英国展开了新一轮进攻。这次同德·勒伊特的舰队并肩作战的还有法国海军,因为在同年的1月份,法国正式对英宣战,法荷两国遂成为了站在同一条战壕内作战的战友。

面对荷兰的进攻,英国方面的情报工作做的很不到位。英国人不仅未能正确的判断出荷兰海军的动向,反而还错误地认为法国海军将会于近期逼近英国本土。于是英王查理二世决定兵分两路出击,一路为鲁帕特亲王率领的24艘战舰,他们负责迎战子虚乌有的法国舰队;另一路为乔治·蒙克率领的56艘战舰,他们负责抵御近在实处的荷兰舰队。

6月11日当天,乔治·蒙克在海上发现了阵容庞大的荷兰舰队,乔治·蒙克不顾敌强我弱,下令其手下的英国舰队立即投入战斗,英荷两军的海战随即爆发。在11、12日两天的战斗中,德·勒伊特率领的荷兰舰队给予英军以沉重打击,乔治·蒙克被迫于13日率舰队向西撤退。

13日,未见法国舰队踪影的鲁帕特亲王率舰队赶来支援乔治·蒙克,合兵一处后的英军决定与荷兰舰队拼个鱼死网破。6月14日早晨,英荷两国舰队展开了决战,英吉利海峡顿时硝烟弥漫,火光冲天。战斗中,由于英军先头舰队的航速未掌握好,结果英国舰队阵列之间出现了缝隙,荷兰舰队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果断切入英军舰阵,英军登时陷入被动。

德·勒伊特见英国舰队已陷入混乱,遂率荷兰舰队主力猛攻英国舰队的中央,给英国佬来了一记狠毒的黑虎掏心拳。与此同时,荷将小特罗普则率领部分荷兰战舰对英国舰队的后卫实施迂回卷击。至此,面对荷兰舰队的凶狠攻击,只剩下招架之功的英国舰队只得在荷军的弹雨中苦苦挣扎。

14日当晚,英国舰队利用天降大雾的有利时机仓皇逃离了战场,荷兰方面也因弹药告罄而未对英国舰队进行追击,这场激烈的海战遂落下了帷幕。因这场海战总共进行了四天,遂被后世史家命名为“四日海战”。此战对于英国海军可谓是旷世之辱,英军在此战中总共有17艘战舰被击沉,5000余名士兵战死,另有3000余人被俘。而德·勒伊特领导的荷兰舰队只损失了6艘战舰和2000名士兵。

“四日海战”之后,英荷双方继续在海上争锋,两军互有胜负,但都未能彻底打破僵局,经年累月的战事使英荷两国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666年9月2日至5日,英国伦敦又发生了大范围的火灾,伦敦城有2/3的城区化为灰烬,经济损失达800至1000万英镑。面对困窘的内外境况,英国方面希望能与荷兰媾和,以获得喘息之机。

与此同时,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称霸欧洲的意图日渐显露,深受法国威胁的荷兰也希望尽早结束对英战事,于是英荷两国遂于1667年1月开始和谈。为了能够在和谈中争取更多的筹码,荷兰领导人约翰·德·维特决定再对英国发动一次攻势。德·勒伊特在领受任务后,经过细密的论证和筹划,决定对英国本土来一次大胆的奇袭。

1667年6月,德·勒伊特率领由59艘各类战舰组成的荷兰舰队离港起航,直攻泰晤士河河口。虽然此次奇袭作战的风险系数很高,但由于事前的情报侦察工作做得很到位,德·勒伊特对英方的情况已经了然于胸,故荷军上下对此战的成功可谓是信心十足。

6月19日,德·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悄然进抵泰晤士河河口,随后荷兰舰队趁英军不备,一举上溯至英国内河——梅德韦河。大梦初醒的英国人慌忙阻止防御,但很快荷兰舰队就粉碎了乔治·蒙克指挥的抵抗。6月20日,荷兰舰队攻占希尔内斯炮台,并缴获了包括火药、木材、桅杆、沥青在内的大量军用物资。

为了阻挡荷兰舰队的继续深入,6月22日,英国在梅德韦河狭窄处凿沉了7艘舰船,英军希望用这种办法为己方的反击争取准备时间。但英军的沉船措施并未奏效,德·勒伊特很快便率舰队绕过了沉船区,在这个过程中,荷军还用火攻船摧毁了英军设在梅德韦河上的拦阻锁链。

经过一番周折,6月23日清晨,荷兰舰队进抵英国海军的查塔姆基地,荷兰舰队随即与英军厄普诺尔炮台展开了炮战。由于升平日久,英军炮台上的火炮大都年久失修,威力有限。更要命的是,英军在匆忙间运到炮台上的炮弹大都与火炮的口径不符,战备水平低下的英军岸防炮兵自然不是荷军的对手,很快荷兰舰队便压制住了英军炮台的火力。

打哑了英军的炮台后,德·勒伊特随即指挥舰队对泊于港内的英舰展开了攻击。查塔姆基地内顿时浓烟四起,火光冲天,庞大的英军战舰成了荷军砧板上的肥美羔羊,很快6艘英军战舰便葬身于荷舰的炮口之下。不仅如此,荷兰舰队还将其老对手乔治·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当作战利品拖回了荷兰。这场奇袭战最终以荷兰舰队的全胜而宣告结束。

德·勒伊特指挥的这场奇袭战,将英国人惊得肝胆俱裂。参加此战的一位英国军人曾回忆道:“这些威武雄壮、战绩辉煌的战舰的毁灭,是我生平所看见的事情中最令人痛心的。每一个真正的英国人见了都会伤心泣血。”而对于德·勒伊特,英国人也不由得称赞道:“即使是查塔姆最优秀的领航员,也不能做到这种程度”,英国人对德·勒伊特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

德·勒伊特在战场上的辉煌胜利加速了英荷两国和谈的进程,1667年7月31日,英荷两国签订了《布雷达合约》。根据该合约英国放宽了《航海条例》,并放弃了其在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权益,同时还将荷属南美洲的苏里南归还给了荷兰人。为了表彰德·鲁伊特的卓越功勋,荷兰政府决定奖励给他一个价值2万5千荷兰盾的金杯。

第二次英荷战争结束后,英王查理二世一直在寻觅着复仇的机会。恰好这时荷兰与法国因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问题的纠纷而闹掰,英国顺势与法国结盟共同打击荷兰。1672年3月,英法共同对荷兰宣战。面对两大强敌的共同夹击,65高龄的德·勒伊特毅然披挂出海,又一次肩负起了保卫祖国的重任。

面对气势汹汹的英法联军,德·勒伊特毫不慌张,很快就拟定了详尽的作战方案。德·勒伊特认为,必须趁敌人尚未准备就绪,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率先对敌军发起攻击,以夺取战场主动权;在作战对象上,德·勒伊特认为法国海军只是虚张声势的鱼腩部队,所以荷方应以英国海军为主攻目标,只要打败英国海军,法国海军自然不战而败。

1672年6月7日,德·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对停泊于英国东南部索尔湾的英法舰队发起了进攻,参战的荷兰舰队共有约130艘战舰,而英法舰队则有各类舰只约150余艘。在战斗中,荷兰舰队先是利用强劲的东风直逼英法舰队,随后有利用涨潮的有利时机放出了纵火船,英法舰队立时陷入混乱之中。

面对荷军的进攻,英军指挥官约克公爵沉着指挥,英军各舰只迅速列成战斗队形出海迎战,英荷两国舰队随即陷入到了激烈的缠斗中。不过令英方无奈的是,其盟友法国人实在是太不给力,法国舰队为图自保,不肯主动出击荷兰舰队,只在远离战场的地方做虚张声势的射击,这一切都印证了德·勒伊特在战前所做出的判断。

英荷两军在索尔湾的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夜晚,英国舰队共有4艘战舰被击沉,2500多名官兵葬身大海。荷兰方面也有2艘战舰被击沉,并损失了2000余名士兵。虽然荷兰舰队在此战中损失也很大,但德·勒伊特通过此战一举粉碎了英法舰队的海上偷袭计划,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1673年6月,为了挫败英法两军登陆荷兰本土的企图,德·勒伊特率领荷兰舰队与英法舰队进行了两次库内维尔海战。在第一次交战中,两军胜负未分;在第二次交战中,德·勒伊特抓住风向突变的有利战机,指挥荷兰舰队迅速突入敌军舰阵,将英法联合舰队打的丢盔弃甲,狼狈奔窜。由于海战失利,英法两军对荷兰本土实施登陆战的计划只得暂时搁置。

1673年8月,英法再次集结了140艘战舰的强大兵力,准备攻占荷兰的战略要地特塞尔岛,并再以此为跳板进攻荷兰本土。8月21日,德·勒伊特在得到敌军来犯的消息后,迅速率领荷兰舰队出海迎敌。和以往一样,德·勒伊特认为法国舰队依旧不足为虑,于是他只安排班克特将军率领前卫舰队牵制法军,自己则亲率主力舰队迎战英军。

果不出德·勒伊特所料,当天战斗开始后,法国舰队表现的一如既往的差劲。法国舰队虽然有数量优势,但其水兵战斗素养低下,且又有一旦军舰受伤就忙于修理并不再参加战斗的恶习。所以在经历了荷军几轮炮火打击后,法国舰队就丢下英国盟友,逃之夭夭了。

法国人跑路后,德·勒伊特得以集中兵力对付鲁帕特亲王率领的英国舰队。在特塞尔岛附近海面上,英荷两国舰队激烈搏杀,战场的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作战海域的海水几乎要被两军将士的鲜血染红。战斗中,德·勒伊特先后乘坐的3艘旗舰都被英军打坏,但他依旧镇定自若,沉着指挥,战场的天平逐渐向荷兰一方倾斜。

战至傍晚,鲁帕特亲王眼见取胜无望,遂率领英国舰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撤出了战斗,德·勒伊特率领的荷兰舰队终于赢得了特塞尔海战的最后胜利。是役英荷两军各有大量战舰不同程度受创,但双方均无战舰被击沉(另一种说法是英军损失9艘战舰),英军在此战损失了2000多名官兵,荷兰方面则有1000多人阵亡或受伤。特塞尔海战的失利,不仅粉碎了英国人登陆荷兰的迷梦,同时也打掉了英国人继续同荷兰作战的信心。

特塞尔海战后,由于无法在海上取得对荷兰的战略优势,加之法国海军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放英国人鸽子,英国方面遂对自己的对荷政策进行重新的反思。而且对于英国人来说,野心勃勃的法王路易十四才是欧陆均势格局的最大破坏者,所以对于以维护“大陆均势”为基本国策的英国人来说,此刻继续执行“联法制荷”的战略无疑是错误的。出于这一考虑,英国人决定于荷兰媾和。

1674年2月,英荷两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该合约规定《布雷达合约》继续有效,荷兰同意支付给英国80万克伦,而英国则保证在未来的法荷战争中严守中立,至此英荷双方正式握手言和。

英荷战争结束后,法荷两国的战争依旧在继续。1675年12月,德·勒伊特率舰队杀入地中海,准备同法国海军一决雌雄。在以前的战争中,法国舰队在荷兰人面前简直就是地地道道的“战五渣”,压根儿就没打过什么像样的仗。

或许是法国海军以往“法跑跑”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以至于久经沙场的德·勒伊特老将军都对其产生了轻敌心里。在1676年4月22日的法荷海战中,德·勒伊特亲率荷军前卫舰队孤军突入法军舰阵,结果德·勒伊特的旗舰突遭多艘法舰包围,德·勒伊特本人也在随后的混战中身负重伤。几天后,德·勒伊特老将军因伤势过重在其旗舰“伊恩德纳赫德”号上去世,结束了其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德·勒伊特战死以后,失去了灵魂人物的荷兰海军日渐衰败,曾经的“海上马车夫”荷兰最终也在与英、法等欧洲大国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渐渐沦落为了二、三流国家。但作为一位伟大的海战英雄,德·勒伊特的卓越殊勋和丰功伟绩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在大炮万门、帆樯如林、硝烟如云的风帆战列舰时代,海洋是虎贲猛士好勇斗狠的疆场,是血性男儿逞强好胜的舞台。在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里,无数悍不畏死的勇士在刀尖上洒热血,在炮口上建奇勋,而德·勒伊特则无疑又是这些人当中最伟大的海上骑士。作为霍雷肖·纳尔逊之前西方最伟大的海军将领,德·勒伊特以其六十九年的不凡人生为我们书写了一部血与火的不朽传奇,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与死的英雄赞歌,他的千秋英名将与天地同在,他的万世大功将与日月同辉……

谨以此诗献给德·勒伊特老将军,他不仅是荷兰人心目中永远的海魂,他更是风帆战列舰时代的海上王者!

在跟随着德·勒伊特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血雨腥风,回顾了他伟大而辉煌的一生之后,让我们再来看一部以他本人为主人公的精彩大片吧!

《海军上将》是一部由荷兰导演罗伊·雷内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15年1月在荷兰首映。这部影片艺术的再现了德·勒伊特波澜壮阔的一生,将这位大智大勇、忠勇爱国的荷兰海战英雄的光辉形象真实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透过这部影片,我们可以如临其境的感受英荷海战的恢宏历史场景,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聆听那段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浴火华章……

供电危机下南非国家电力公司CEO提前离职引关注

中新社约翰内斯堡2月23日电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当地时间2月23日称,该公司首席执行官(CEO)安德烈·德勒伊特已于22日晚间的“特别董事会”后提前离职。在当前南非面临供电危机,限电措施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德勒伊特提前离任引发了南非社会的关注。

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该公司和德勒伊特就其提前离职达成了“共同协议”。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德勒伊特就已向公司递交了辞呈,并定于今年3月底离职。公司董事会经研究决定,德勒伊特不必工作至期满,他将提前离任并立即生效。

尽管南非国家电力公司并未透露其提前离职的原因。但就在本周,南非国企部长普拉温·戈尔丹曾批评他过于干涉政治,而非专注于结束大规模限电问题。此前,德勒伊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称,南非国家电力公司的腐败问题“根深蒂固”,且供电危机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目前,南非大规模限电已成为当地民众的生活常态。特别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限电措施日益频繁,严重影响了该国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并引发民众不满。进入2023年以来,尽管南非政府一再强调是时候解决供电危机了,但未取得进展,危机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本月19日,南非今年内第二次执行六级限电措施。(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奥古斯塔之战:荷兰海军战败主帅德鲁伊特阵亡

1676年,奥古斯塔海战,29艘法军战舰与27艘荷西战舰对决,在地中海进行厮杀。此战,荷兰海军主帅德鲁伊特被炮弹击中,伤重而亡,路易十四率领下的法国海军,成为海洋霸主。

1667年,路易十四对西班牙用兵,荷兰保持中立,并提供援助。但是,荷兰不放心法国,不希望法国独大,便插手法国与西班牙的战争。

荷兰、英国、瑞典结成同盟,以武力震慑,路易十四只能见好就收,与西班牙签署协议,停止征伐。如此,法国、荷兰之间的矛盾激化,终于兵戎相见。

1672年,路易十四施展手腕,让瑞典保持中立,并争取英国做盟友,联手查理二世对荷兰开战。如此,法荷战争爆发,第三次英荷战争打响。

路易十四征调15万大军,从陆地攻入荷兰本土;英国海军与荷兰海军在北海一带交战,战斗十分激烈。

荷兰海军强大,主帅德鲁伊特善于用兵,连续七次击败英国海军。但是,路易十四攻入了荷兰本土,为避免阿姆斯特丹沦陷,荷兰只能掘开堤坝,以“海水”抵御法军。

两面作战,荷兰吃不消,只能对英国议和,承认《航海条例》,然后集中兵力对付法国。此时,西班牙也参战,与荷兰站在一起,对法国发起进攻。

曾几何时,西班牙海军傲视寰宇,如今却夕阳西下,被荷兰、英国、法军海军压着打,一点平脾气都没有。

为了夺取霸权,路易十四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还创建军官学校,专门培养海军指挥人员,法国的海军实力不断强大。

地中海,法国、西班牙争夺的焦点,西班牙连战连败。如此,西班牙邀请荷兰海军南下,协助西班牙,与法国海军抗衡。

1676年,70岁老将特鲁伊特率18艘战舰南下,赶往地中海,与迪凯纳率领的法国海军护航舰队发生遭遇,双方展开炮战。

德鲁伊特指挥有方,迪凯纳以“护航”为主,且军舰数量不多,不敢与荷兰海军对决。一顿炮击过后,法国海军损失惨重,无法向西西里运输物资,护航行动失败。

护航舰队的失败,让迪凯纳意识到对手的强悍,特鲁伊特不好对付。为了赢得胜利,路易十四决定调集重兵,以优势的火力,全歼西班牙、荷兰联合舰队。

短暂休整后,双方在奥古斯塔海域进行对决。法国出动29艘战舰,火炮三千多门;荷兰战舰17艘,火炮1300多门;西班牙战舰10艘,火炮800多门。

双方旗鼓相当,但荷西联合舰队的指挥有问题,最终惨败。此战,特鲁伊特不是主帅,而是充当前锋;主帅是西班牙将领切尔达,他级别比较高,但能力一般。

特鲁伊特率10艘战舰为前锋,中卫是西班牙舰队,后卫是7艘荷兰战舰。法国也是一样战术,分成前、中、后三部分,与联合舰队决战。

荷兰海军位于上风向,特鲁伊特乘势发起进攻,以火炮猛击法军。迪凯纳尚未列阵完毕,法军仓促迎战,损失很大。

特鲁伊特见状,便下令舰队加速前进,以火炮的射速优势,与法军近距离交战,并将法军的前锋围着打,取得战役主动权。

可惜,切尔达没有及时增援德鲁伊特,他希望荷兰舰队打头阵,尽可能保存西班牙海军的实力。

切尔达热衷于炮战,与迪凯纳率领的中卫进行远距离炮战。后卫的荷兰舰队,并不知道主帅孤军奋战,也停下来与法军的后卫交战。

迪凯纳抓住战机,他从中卫抽调战舰,穿越荷兰、西班牙舰队的间隙,与前锋一起夹击特鲁伊特,以绝对的火炮优势,压着对方打。

法军两侧炮击,以18艘军舰围攻特鲁伊特,密集的炮弹倾泻而来,荷兰的前锋招架不住,三艘战舰被击沉,四艘受了重伤。

为挽回败局,德鲁伊特亲自上阵,指挥士兵反击。一颗炮弹打来,击中了他的右腿,血流如注,奄奄一息,被拉到后仓中。

前卫即将溃败,荷兰的后卫看清了形势,他们赶紧驶来增援,协助特鲁伊特突出重围,逃离战场。7天后,特鲁伊特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路易十四很敬佩德鲁伊特,让法国海军不要拦截运送“铅棺”的荷兰船只,并鸣炮致敬,让德鲁伊特好好“回家”。

奥古斯塔海战,法军赢得胜利,联合舰队借着夜色掩护,逃离战场。此后,联合舰队不敢再轻易出战,但迪凯纳不会放过他们。

迪凯纳率兵突袭困守在巴勒莫港的联合舰队,摧毁荷兰战舰3艘,西班牙战舰5艘,还有4艘受了重伤,法国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

奥古斯塔海战后,路易十四继续扩充海军,实力超过荷兰、英国之和,成为海洋上的霸主。英国、荷兰倍感压力,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对付路易十四。

1677年,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与表妹玛丽结婚,荷兰、英国的亲家关系更上一层。1688年,威廉、玛丽接受邀请,担任英国国王。威廉三世、路易十四是终生的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