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焦】下雨也挡不住观众的参展热情华印展第2天培训课依旧学员爆满!

原标题:【聚焦】下雨也挡不住观众的参展热情,华印展第2天培训课依旧学员爆满!

【引言】3月30日,这也是2017上海国际瓦楞智能制造展开展第2天。虽然上海此时飘起了雨花,气温略有下降,但也挡不住参展人员的热情。早晨9点开馆时,大批观众踊入。而在下午的培训课中,每个会议室都坐满了学员,有关于行业发展的论坛也是学员关注的热点。华印展培训课究竟火热到什么程度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引言】3月30日,这也是2017上海国际瓦楞智能制造展开展第2天。虽然上海此时飘起了雨花,气温略有下降,但也挡不住参展人员的热情。早晨9点开馆时,大批观众踊入。而在下午的培训课中,每个会议室都坐满了学员,有关于行业发展的论坛也是学员关注的热点。华印展培训课究竟火热到什么程度呢?请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3月30日,2017上海国际瓦楞智能制造展开展第2天,虽然气温略有下降,但也抵挡不住观众的参展热情。继29日开展当天培训课程的火爆场面,展会第二天依旧热度不减。

下午一点半,2017绿色包装创新研讨会正式开始。本次研讨会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国内包装发展现状与互联网+、纸箱供应商“1850招募计划”、绿色包装研究院启动仪式、创新包装趋势圆桌会议、供应商招募答疑。活动由阳光印网的创始人张红梅女士开场演讲,这么一位年轻的成功创业者,还是一位美女,自然受到学员的欢迎。

2011年,张红梅女士创立阳光印网,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的印刷和定制品电商平台。目前阳光印网已汇聚百万企业用户,获数亿元投资。这是一个成功将绿色包装与互联网+结合的经典案例。

张红梅女士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与在做的学员分享了她所理解的传统包装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并表示:做单一品类的企业不要自己搭建平台,依靠类似于阳光印网这样的专业行业网站,才能将产品做成功。

张红梅女士的切身分享无疑给这个研讨会起了一个好的开头,接下由中国包装联合会的陈希荣老师给大家分享绿色包装的发展趋势。陈老师今年已经70高龄,特意到华印展培训课给学员分享行业发展前景,无疑不显示华印展对观众的重视程度,下面听课的学员们也是听的认真仔细。

接下来由阳光印网供应链高级副总裁曹永生先生给在座的学员分享包装创新工厂招募活动,这么实用的环节,学员们也都是精神饱满。

活动到了圆桌会议环节,由华印展览的联席总裁周小兵先生与阳光印网的创始人张红梅女士、山鹰纸业包装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刘炬先生以及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副教授刘琳琳先生一起探讨创新包装的发展趋势。

尽管整个高峰论坛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听课的学员们都没有提前退场,全员认真听业内认识的分析与讲解。与此同时,其他会议室的培训课程也是火爆异常。

沈兵生老师的课程一直是学员们重点关注的课程,30日下午的班组机长日常管理、纸板生产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纸箱厂安全管理课程,学员们没到时间都已经进场等候沈老师开讲了。

虽然上海下雨又降温,但观众们的热情使得整个展馆都温暖起来。每个会议室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员们,有学员和小编反馈,从这两天的课程当中学习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受益匪浅。

说的小编好心动,如果小编有分身,也好想每个课程都去听听。小伙伴们如果还没有来得及听课的要抓紧时间啦,带上你的小伙伴赶紧会议走起!小编在老地方的等你来!

相关文章(直接点击下列标题阅读)123【欢迎提供新闻线索,电话,纸箱编辑部——小李(微信:mochaheidou)】

有故事的包装老人陈希荣

还未结识陈希荣老先生,《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已经“先闻其声”——一首首关于包装技术的诗词带给业内阵阵清风、一篇篇深度的行业分析文章在业内广为传播、一项项新技术影响着行业……令记者敬佩的是,听闻陈老先生执著于包装行业,每当业内有重大活动,他定会自掏腰包第一时间赶去参加,上了年纪的陈老有时火车一坐就是一宿。美的、华为、海尔……陈老就职过的公司个个如雷贯耳,就是在这样工作强度“压力山大”的公司,古稀之年的陈老干得有声有色——搞活动、做标准、搞创新。2009年他还被国际科学研究院聘为终身院士。他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成绩令他成了业内知名的专家、年轻人的楷模。

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加坡佳丽包装集团,之后辗转到海尔工作3年、美的工作3年,2012年7月又进入深圳华为。从事包装配套服务工作20多年的陈希荣,涉及的包装产品种类丰富,啤酒、饮料、乳品、香烟、医药、家电包装等,产品销往的地域跨度达4000公里以上,从东边的青岛到西部的新疆乌苏、从南方的广州到北边的黑龙江,这对于大多数只为当地服务的包装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华为担任包装专家顾问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陈希荣可谓硕果累累——组织了包装新技术新材料交流会12场;策划专题28个;制作PPT课件42件;为企业修订包装技术标准6个;制定包装设计规划5个;提出8个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涉及绿色包装、电子低成本家电化包装解决方案、包装质量控制解决方案、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包装供应量管理解决方案等;通过评估实施降低包装成本5个,快赢项目5个,预期一年降低包装成本3000万元。

今年已经70岁的陈希荣不仅满怀激情地工作,业余时间还赴各地的包装企业去“传道授业解惑”,给高管们讲授经营之道,给技术人员传授技术高招。

已经正式发表文章822篇、年书写包装技术类文稿几十万字的陈希荣告诉记者,他有一个目标——“再过10年,到80岁的时候,能够写出1500万字的文稿”。一个古稀老人仍旧如此笔耕不辍,作为年轻人,有何理由倦怠呢?

殊不知在包装业内德高望重的陈老其实并不是包装专业出身,相反倒是地地道道的林业人。身为福建人的陈希荣,可谓是林业世家,“我家兄弟姐妹一大家子里有27个人在林区或从事林业科技和教学,我、我姐姐、我弟弟、我姐夫、姐姐的孩子都在林区,我和太太也是在林区结婚的,她还是二级木材检验员”。

忆当年,陈希荣说:“我们这50年和共和国一起爬坡。”上世纪60年代,林业专业毕业后的陈希荣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东南九省最高峰——福建武夷山的林区,做起了技术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头栽进了深山老林”。谈起当初,陈老感慨万千:“当年我们住的是茅草房,铺的是竹片编起来的床铺,房间地上的泥巴上都长出了草,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一干就是26年,我们和工人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陈希荣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响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号召,武夷山林区搞起了技术开发,陈希荣组织了林区300个林业工程师一起成立了林业技术承包联营公司,为林区“两户一体”提供技术服务,“我们成了林业部改革的先进典型,时任国家主席到福建武夷山视察,也是我陪同接待的”。想起当时的荣誉,陈希荣仍倍感自豪。

那么又是怎样的契机令陈希荣从林业转向包装的呢?“林区里产竹笋,要把竹笋加工成罐头后出口到国外,这是我首次接触包装”,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契机,陈希荣开始涉足包装行业。之后他担任《武夷山科技通讯》主编,从封面设计到排版、付印,都是他亲自“操刀”完成;无独有偶的是,此后陈希荣又全面考察了厦门纸箱厂,那是当时全国最早的瓦楞纸箱生产企业之一。至此他与包装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陈希荣一边努力寻找着林业和包装两个行业之间的相通之处,“比如造纸、木包装,这些都和林业有关”,同时在业余时间自费报名参加浙江大学的包装工程研究生班在职进修,自学包装专业知识。在包装厂积累实践知识的同时,从基础理论上武装自己。“中国包装行业需要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对此我深有体会,光有实践,或光有理论,都很难提升到一定高度。”他说。

兴趣也许是步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而勤奋却是引导人在这个行业中走下去、走进去的必由之路。从陈老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与执著——干林业全情投入,做包装更是义无反顾。了解陈老的人都对他老当益壮的精气神赞不绝口——50年来,陈老没请过一天病假,带病坚持工作,30多年从未午睡过,每天仍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精神值得年轻一辈包装人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要一下钻进去,既然定下来就不能三心二意,行行出状元,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一根筋走到底”是陈希荣的座右铭。

“记得一次我给一家知名包装企业去做咨询,公司准备在全国布局30家分公司,董事长问我怎样的人能胜任总经理的职位。我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人品要好;第二,要有工作激情。二者缺一不可。”陈希荣认为,以上两点同样适用于当下包装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采访结束,陈老与记者分享了他人生中的三句箴言,“这三句话引领了我一生:玩物必丧志、物极必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朔州朔城区开展专项行动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

12月25日,记者从朔州市朔城区人社局了解到,进入12月以来,该局劳动监察综合执法队主动作为、依职依法帮助农民工解决拖欠的20多万元劳酬费用。

为深入推进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从12月初开始,朔城区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区人社局劳动保障监察接待窗口开展联合接访活动。

接访活动中,各成员单位负责人认真听取农民工代表诉求,及时回应群众对劳动权益报酬的关切,现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及时明确责任单位和解决时限。面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问题,及时引导农民工通过其他方式维权,确保2023年春节前实现欠薪案件动态“清零”,让农民工安心过年。

“其实,我们在11月底就开始提前策划部署冬季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各项准备工作。”朔城区劳动监察行政综合执法队队长何一华向记者介绍,其间,该队接到农民工反映拖欠工资的问题,由于受疫情的影响,采取了“立接立办”电话沟通的方式,帮助农民工解决拖欠他们20多万元的劳酬款。

“通过此次联合接访活动,进一步畅通了农民工维权渠道。”朔城区人社局局长陈希荣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继续开展好集中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行动,为朔城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保障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陈希荣教授:每天工作20小时的中国包装界泰斗

摘要:72岁高龄的陈希荣教授已经华丽地变身为我国资深包装专家,中包联专家委员副秘书长,国际科学研究院院士、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曾兼任海尔集团GO包装专家、职能部长,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包装技术专家,华为公司中央硬件研究院包装专家顾问,“中国科学家论坛”特邀嘉宾。

挖掘机行业称得上口碑满分、节油满分、效率满分,可谓打遍65吨级无敌手的“神机”,当属柳工965EHD开山至尊!

陈希荣_专家教授简介_专家教授_名人堂_资讯_中国包装网

【中国包装网讯】国际科学研究院院士、特聘(终身)教授;国际生态学会会员,LSTA国际运输包装技术组织成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全国高级包装工程师专业能力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包装联合会电子包装工业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原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包装委员会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柔印分会理事,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两课题组专家, 绿色包装产学研联盟专家;《中国包装工业》专家顾问、全国理事会理事,《纸包装,工业》顾问,《全球包装工业》编委,《出口商品包装》荣誉编委,《中国粉体工业通鉴》编委、《中国包装报》特约撰稿人,《印刷技术》专栏编委,《纸盒包装》编委;《森林与人类》编委;《福建林业技术学院学报》编委;“中国科学家论坛”特邀嘉宾;曾任海尔集团GO包装专家、职能部长,美的集团中央研究院包装技术专家。深圳华为公司中央硬件工程院包装专家顾问;现任北京首钢集团包装研究所专家顾问;是欧盟惠邦集团的高级技术顾问、香港东卓科技控股集团的总顾问、澳门纳米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的特聘专家、台商协鑫集团包装专家顾问,我国包装龙头企业合兴包装、兴华包装的高级技术顾问,地球卫士(北京)、京山轻机、裕泰科技的专家顾问。

大学本科学历,曾在浙江大学包装工程研究生班在职进修,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包装研究,推进包装行业的技术进步,属于国际首创的技术创新有;低碳冷定型瓦楞机生产线;低温瓦线粘合剂;低碳智能环保纸纱复合制袋技术及设备,环保新材料石头纸及其延展产品:湿立板冷链包装;柔印预印新技术的推广;电子家电环保包装一体化解决方案;整体包装设计模块软体系统;RFLD-三维码物流仓储管理系统;易开启隐型加强带技术;多功能型瓦楞纸箱;纳米环保水性油墨的研制;纳米无机抗菌剂在包装的应用;纳米碳酸钙超低克重瓦楞原纸等。对行业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趋势的关注度与认知度最高。推广应用的项目最多。6年中推进包装新技术新材料革新项目68项,代表了中国包装的先进水平。创造了“中国包装的十个之最与第一”:而令人刮目相看: 2001年成为“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协科普大会先进工作者, 1986年度获国际生态学泰勒奖金(相当该领域诺贝尔奖金)候选人提名;林业部科技体制改革先进典型:中国林学会“劲松奖”:先后在国家一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成果822篇,整理技术资料800多万字,专着4部。15次获国家优秀学术成果及论文一等奖、特等奖。2001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学术工作者”、“优秀包装工作者”、“中国企业家思想成就奖”、“ 中国包装之星奖”;“中国设计师500强奖”;“优秀作者”;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突出贡献奖”;“中国行业精英百位突出贡献人物奖”。“中国影响力人物奖”;今年4月由《中国专家人才管理委员会》授予 “中国杰出创新人才”证书:成为《包装业核心竞争力高级研修班》特邀授课专家;《科印传媒》高级培训讲师。多次主持或参与包装科技成果的技术鉴定,担任过中央财政部等六部委“包装行业高新技术研发资金项目”的评定专家

包装代表作有:我国与世界第一部“纳米包装印刷术研究”的专着《纳米技术与包装印刷》和《包装低碳经济学研究》,在技术理论上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有突出的包装创新成果。成为我国最早进行纳米技术在包装印刷应用研究及包装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者。

被邀在各种包装研讨会、年会、论坛、学术会议作主题演讲及专题学术报告350多场次,受到广泛的赞扬;出席国际性学术会议六次;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包装专家工作室”,为320多家企业提供了包装咨询答疑与技术服务。坚持在第一线亿电子家电包装提供专家服务与技术支持;

在海尔集团工作期间,2007年包装革新团队评为海尔集团GO先进集体,2008年推进包装革新项目19项,降低包装材料成本4055万元。2010-2011年在美的家电集团包装创新38项新技术新材料,包装模块经济效益年实现降成本为4865.55万和5496.2万元;二次获“美的集团”优秀科技成果奖:2011年6月,作为美的集团包装技术专家,本部组织了46名评审组对18名中、外专家(含11名日本、韩国专家)参加的述职报告考核评估中,包装技术专家陈希荣获得最高分98分,排名第一。

当今,全球包装正在迎来一个中国时代。我要用我的一生,把中国包装采用各种方式,还给世界。圆我包装“中国梦”。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

104岁奶奶用土方法为人免费治病几十年无一失手

在人们的印象中,长寿老人的特点,往往都是脾气温和,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这位百岁奶奶,她的脾气就有些特别。特别在哪里呢?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她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闷气,生气的时候,往往好几天都不愿意说话。她的这个脾气特点与许多长寿老人都不同。但是,这位百岁奶奶虽然脾气有点特别,但是性格却非常和善,对人比较友好。她会用一些比较土的方法,为人免费治病,几十年来,为当地无数人解除了病痛,无一失手。

初冬时节,我们“百岁老人寻访小组”从日照市区出发,沿着旅游大道一路西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到了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刘官庄镇陈家屯村,拜访了这位有些特别的百岁老人。这位百岁奶奶名叫陈希荣,生于1918年,今年104岁。据老人的儿子付兆华介绍,老人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在102岁的时候,还能自己做饭吃,生活自理。从前年开始,老人才由子女轮流照顾。

“俺娘现在一天吃三顿饭,早饭一般是喝点小米粥,面条。中午吃一个馒头,再给炒点菜。晚上一般是喝一包芝麻糊,再喝一个八宝粥。”老人的儿子付兆华说,母亲在102岁以前仍然自己做饭。两年前的一天,母亲在屋里摔倒了,腿部受伤,不能正常活动了,从那里以后,就不能自己做饭了,由他们兄妹几个轮流照顾,伺候着母亲的一日三餐。

付兆华说,母亲在饮食上没有特别之处,蔬菜、肉类、蛋类、鱼类都吃,没什么忌口。现在子女轮流照顾,做饭的时候,也不用特别准备饭菜。自己在家里做什么饭,就给老人送什么饭吃,生活上从不挑剔。早上吃面条的时候,还能吃一大碗。中午能吃一个馒头,一碗菜,有时候一个馒头还不够呢。晚上饭就相对简单一些,吃得比较少了,主要就是喝芝麻糊和八宝粥。

“俺娘早上六点多就醒了,不急着起床,躺在床上约一个小时,到七点左右才起床。起床后,她自己倒点热水喝,我们就给她送来早饭了,吃了饭就又躺下了休息了。中午饭一般在十二点左右吃,晚饭是下午五六点钟吃。”百岁老人的儿子付兆华介绍,母亲生活起居比较有规律,睡眠比较好,现在一天除了吃饭的时候坐着,多数时候都是躺在床上休息。102岁以前,身体一直比较好,很少感冒,自己能做饭,还能在院子里活动。从那次摔伤后,自己就站不起来了,有人扶着还能慢慢走路,自己在屋里扶着凳子也能慢慢活动。

百岁奶奶陈希荣,有五个孩子。老大是闺女,今年81岁了;老二是闺女,今年78岁;老三也是闺女,今年73岁。后边是两个儿子,大儿子今年70岁,二儿子今年66岁。老伴在81岁时去世。“俺大姐现在来不了,有气管炎,身体不大好,家又远,现在一年来看一次俺娘。俺二姐、三姐,我,还有俺弟弟轮流照顾着俺娘。”付兆华说,自从母亲不能自己做饭吃了,他们就轮流照顾母亲,考虑到大姐年龄也大了,没让她轮流伺候,但是大姐也非常孝顺,虽然人来不了,也主动出钱,尽一份孝心。

“俺二姐都有重孙子了,俺娘熬下五辈了。现在每年过年的时候,全家几十口子人都来看俺娘,看着这么多孩子来看她,她喜地了不得。”付兆华介绍,他们现在五世同堂,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孝顺老人。母亲的几个重孙子,每次来看望老人的时候,都是手拉着手陪着老人说话聊天,也不嫌弃老人的手。吃饭的时候,看到老人的手有些抖,这些孩子都会用勺子喂老人吃饭,显得非常亲近人。

“她娘家是莒县长岭镇西北岭村,俺有两个舅,两个姨,俺娘排行是老大。她姊们五个,就剩下她自己了。”付兆华说,母亲以前曾经说过,姥爷、姥姥活得年龄不算大,具体多大年龄记不清了,只记得两个舅舅活到了七八十岁,两个姨活得年龄也差不多,记得小姨活到了八十多岁。母亲能活到这么大年龄,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生活中没有特别之处,吃的东西,喝的东西都是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了解、分析百岁奶奶陈希荣的长寿之道时,她的大儿子付兆华回忆母亲的生活,也没有发现特别之处。比如吃饭,他们几个儿女家吃得都是最平常的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肉类主要就是猪肉、鸡肉,羊肉等,做法也是家常做法,没有特别之处。喝水也是一样,平时就是喝家里的来自水,老人不喝茶、不抽烟。从不吃钙片、海参,还有什么蛋白粉等保健品,也不知道养生是啥,生活很平常。

“俺娘有个小脾气啊,有一点小事不满意,她就气得两三天不和你说话。从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现在年纪大了脾气也没变,一辈子就这样。”付兆华介绍说,母亲的脾气和别人不一样,年轻的时候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哪个孩子要是不听话,她就气得不说话了。现在也是一样,她要是安排个事,你要是忘记了,或者做得不满意,她两三天不和你说话。有次,他看到屋里墙上贴的报纸掉了一个角,加上报纸都旧了,他看着不好看,没有经过母亲的同意就给撕掉了,结果母亲气得两三天不和他说话。所以,现在母亲屋里的东西,就是摆放的再乱,他们一般都不敢乱动,就怕母亲生气。

虽然百岁奶奶陈希荣的脾气有点特别,好生闷气,但是她的性格却很和善,喜欢帮助别人,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老人从年轻的时候就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赶集,不喜欢到邻居家串门。我们在奶奶的屋子里发现,墙壁上贴满了传统年画,还有很多制作精美的手工花朵。付兆华说,这些年画都是母亲最喜欢的,每年春节都得把墙壁上贴几张新的年画。那些手工花朵,是母亲用废弃的白酒包装盒,月饼包装盒等纸盒子做的。

“俺娘手巧啊,她年幼的时候,邻居家的闺女出门子(出嫁),她都去给缝被子,做枕头,做鞋子。现在没事的时候,她就找来一些废弃的食品包装盒,用剪子剪成各种形状,再用针线缝起来。有各种花朵,还有扇子,苍蝇拍子等。”付兆华介绍,母亲用废弃的包装纸盒,纯手工制作了很多东西,有装饰用的花朵,有盛装东西用的盒子,篮子,还有夏天用的扇子、苍蝇拍等生活用具。这些用废弃纸盒做的东西,非常实用,她还经常把自己做的盒子、苍蝇拍、扇子送给子女用。

我们分析老人的长寿秘诀时说,奶奶没事就喜欢做手工,这对锻炼手部和脑子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好处呢?她喜欢做手工,说明她动手动脑能力强,可能无意中就锻炼了动手能力,还锻炼了脑子的思考能力,这就预防了老年痴呆,也使双手保持了灵活性。从老人喜欢用废弃包装纸盒做手工这件事上,是不是也说明她生活中比较节俭?从手工制作的各种形状的花朵上来看,是不是说明她的思维比较灵活?

百岁奶奶的大儿子付兆华介绍,母亲一辈子虽然脾气和别人不一样,但是性格上很好。她对生活非常知足,对人也很感恩。比如,以前生活不好,母亲都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让孩子吃饱饭,有时看到邻居家吃不饱饭,她都省出口饭给别人吃,自己宁愿饿着肚子。母亲曾教育他们,人要做好事,不能做坏事。做好事晚上睡得安稳,在别人面前能抬起头来,受人表扬。做坏事晚上睡不着觉,到了外面没脸见人,还得遭人唾弃。

“俺娘早以来(以前,早日里)还给人治病了,在生产队的时候,经常有人来找她。现在年纪大了,加上每个村里都有卫生室,医疗条件好了,这才没有来找她的了。算起来的话,得有六十多年了。”付兆华说,母亲不知道从哪里学得本事,从年轻的时候就会用土方给人治病,不用任何药物,治一个好一个,几十年来从没有失手过。在方圆几里地,母亲用土方治病的名气很大,治愈了无数被疾病折磨的人,很受人尊敬。

百岁奶奶陈希荣能治什么病呢?一个是身体的皮外伤,另一个就是蛇胆疮(又名“蛇蛋疮”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付兆华介绍说,治疗皮肤外伤时,比如手指被刀伤着了,身上的皮肤伤着了,母亲会用三张纸就能治好。治疗的时候,她会在患者面前闭着眼说几句谁也听不懂的话,然后在伤口处吐上一口唾沫,包上一层纸;再说上几句话,再吐上一口唾沫,再说上几句话,再包上一层纸。三层纸包完,皮肤伤处就会立马止疼,止血,七天左右就好了,伤处也不肿胀,伤好后也不留疤痕。

那么蛇胆疮又是怎么治的呢?付兆华说,来找母亲治蛇胆疮的人,都是在医院里治不好的人。很多患者都是不抱什么希望了,最后抱着死马当活成医的心理,打听到母亲能治这个病,就找来了。治疗的时候,也非常简单,母亲用一把刀,多数是用一把镰刀,在患者前面也是同样说上几句别人听不懂的话,用镰刀在蛇胆疮处,割上几刀,过不了七天,蛇胆疮就慢慢地好了。母亲治疗这两个疾病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疗效却好得出奇,几十年来从没失手,治一个好一个,从不收一分钱。

“咱也不知道她是怎么给人治病的,她说的话谁也听不懂。”付兆华介绍,他只知道母亲会治这两种病,别的就不知道了。母亲治病的这个绝活,也没有和他们子女说,谁也不会。前几年的时候,有一个邻村的人手部受伤了,找到了他的母亲,母亲给那个人治好了。后来,那个人拿着饼干和礼品来看望母亲,被母亲拒绝。母亲说,她给人治病,不是为了挣一口吃的,也不是为了挣钱。要是为了挣钱的话,她就不给别人治病了。

付兆华在总结母亲长寿的原因时说,母亲从年轻的时候就喝点酒,但是喝的也不多。也并不是吃饭的时候喝,就是想喝的时候,随时就会拿出酒瓶子,抿上一小口。老人说,喝酒能舒筋活血,但是不能喝多了,直到现在老人在床头上还放着酒瓶子呢。老人还喜欢红糖,还把红糖用布包在腿上,说是能治腿疼。

民间有些土方法,也就是民间偏方,有时候确实能治病。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还是得相信科学,去正规医院看病,治病,以免耽误病情。祝网友们心情愉快,生活如意,快乐永远。

(图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请关注《新图视野》,并提供采访拍摄线索。打开平凡视界,感受百味人生。】

书法讲座进皋兰 现场互动解疑难

6月26日,皋兰县书法协会聘请兰州市书协主席汪志刚先生来皋兰举办全县书协会员及书法爱好者参加的公益讲座活动,现场气氛活跃,问答互动精彩,参会者受益匪浅,活动有力推动了全县书法艺术创作的发展。

上午九时,皋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楼阶梯教室的大门刚一打开,人们就争先恐后涌入就坐。活动由皋兰县文联、书协主席王久忠同志主持,中书协会员、兰州市书协主席汪志刚先生以“书法临摹对学习书法的意义”为题开展讲座及互动活动。

汪志刚先生主要针对县域书法家及爱好者的实际状况立题讲座,从“中国汉字和书体的演变过程”、“为什么学习书法要从临摹开始”、“关于碑帖的选择”、“关于临摹的方法”、“关于临摹的阶段”五个方面展开生动详实的演讲,举例新颖,语言通俗,自由发挥,谈笑风生,深深吸引了听众。最后四十分钟的现场互动答问,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有提问握笔方式的,有提问目前书坛“怪现象”等尖锐问题的,有联系自身学书法停滞不前寻求答疑解惑的,还有人建议汪先生讲座应该增加传统文化对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方面的内容等等,汪志刚先生都耐心而又认真的一一给予了解答,毫不回避的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阵阵掌声在阶梯教室回荡不息。

原定两个小时的讲座活动却延至3个小时,许多书法家及爱好者意犹未尽,争相和书法家汪志刚先生合影留念。

陈希荣 :一个有故事的包装老人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名人堂专家教授专家教授专访 正文

核心提示:【中国包装网讯】一首首关于包装技术的诗词带给业内阵阵清风、一篇篇深度的行业分析文章在业内广为传播、一项项新技术影响着行业

【中国包装网讯】一首首关于包装技术的诗词带给业内阵阵清风、一篇篇深度的行业分析文章在业内广为传播、一项项新技术影响着行业令笔者敬佩的是,听闻陈老先生执著于包装行业,每当业内有重大活动,他定会自掏腰包第一时间赶去参加,上了年纪的陈老有时火车一坐就是一宿。美的、华为、海尔陈老就职过的公司个个如雷贯耳,就是在这样工作强度“压力山大”的公司,古稀之年的陈老干得有声有色搞活动、做标准、搞创新。2009年他还被国际科学研究院聘为终身院士。他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成绩令他成了业内知名的专家、年轻人的楷模。

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加坡佳丽包装集团,之后辗转到海尔工作3年、美的工作3年,2012年7月又进入深圳华为。从事包装配套服务工作20多年的陈希荣,涉及的包装产品种类丰富,啤酒、饮料、乳品、香烟、医药、家电包装等,产品销往的地域跨度达4000公里以上,从东边的青岛到西部的新疆乌苏、从南方的广州到北边的黑龙江,这对于大多数只为当地服务的包装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华为担任包装专家顾问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陈希荣可谓硕果累累组织了包装新技术新材料交流会12场;策划专题28个;制作PPT课件42件;为企业修订包装技术标准6个;制定包装设计规划5个;提出8个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方案涉及绿色包装、电子低成本家电化包装解决方案、包装质量控制解决方案、绿色物流解决方案、包装供应量管理解决方案等;通过评估实施降低包装成本5个,快赢项目5个,预期一年降低包装成本3000万元。

今年已经70岁的陈希荣不仅满怀激情地工作,业余时间还赴各地的包装企业去“传道授业解惑”,给高管们讲授经营之道,给技术人员传授技术高招。

已经正式发表文章822篇、年书写包装技术类文稿几十万字的陈希荣说,他有一个目标“再过10年,到80岁的时候,能够写出1500万字的文稿”。一个古稀老人仍旧如此笔耕不辍,作为年轻人,有何理由倦怠呢?

殊不知在包装业内德高望重的陈老其实并不是包装专业出身,相反倒是地地道道的林业人。身为福建人的陈希荣,可谓是林业世家,“我家兄弟姐妹一大家子里有27个人在林区或从事林业科技和教学,我、我姐姐、我弟弟、我姐夫、姐姐的孩子都在林区,我和太太也是在林区结婚的,她还是二级木材检验员”。

忆当年,陈希荣说:“我们这50年和共和国一起爬坡。”上世纪60年代,林业专业毕业后的陈希荣顺理成章地走进了东南九省最高峰福建武夷山的林区,做起了技术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头栽进了深山老林”。谈起当初,陈老感慨万千:“当年我们住的是茅草房,铺的是竹片编起来的床铺,房间地上的泥巴上都长出了草,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一干就是26年,我们和工人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陈希荣为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当年响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号召,武夷山林区搞起了技术开发,陈希荣组织了林区300个林业工程师一起成立了林业技术承包联营公司,为林区“两户一体”提供技术服务,“我们成了林业部改革的先进典型,时任国家主席到福建武夷山视察,也是我陪同接待的”。想起当时的荣誉,陈希荣仍倍感自豪。

那么又是怎样的契机令陈希荣从林业转向包装的呢?“林区里产竹笋,要把竹笋加工成罐头后出口到国外,这是我首次接触包装”,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契机,陈希荣开始涉足包装行业。之后他担任《武夷山科技通讯》主编,从封面设计到排版、付印,都是他亲自“操刀”完成;无独有偶的是,此后陈希荣又全面考察了厦门纸箱厂,那是当时全国最早的瓦楞纸箱生产企业之一。至此他与包装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有兴趣是不够的,陈希荣一边努力寻找着林业和包装两个行业之间的相通之处,“比如造纸、木包装,这些都和林业有关”,同时在业余时间自费报名参加浙江大学的包装工程研究生班在职进修,自学包装专业知识。在包装厂积累实践知识的同时,从基础理论上武装自己。“中国包装行业需要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对此我深有体会,光有实践,或光有理论,都很难提升到一定高度。”他说。

兴趣也许是步入一个行业的敲门砖,而勤奋却是引导人在这个行业中走下去、走进去的必由之路。从陈老身上,笔者感受到了他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与执著干林业全情投入,做包装更是义无反顾。了解陈老的人都对他老当益壮的精气神赞不绝口50年来,陈老没请过一天病假,带病坚持工作,30多年从未午睡过,每天仍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精神值得年轻一辈包装人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就要一下钻进去,既然定下来就不能三心二意,行行出状元,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一根筋走到底”是陈希荣的座右铭。

“记得一次我给一家知名包装企业去做咨询,公司准备在全国布局30家分公司,董事长问我怎样的人能胜任总经理的职位。我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人品要好;第二,要有工作激情。二者缺一不可。”陈希荣认为,以上两点同样适用于当下包装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采访结束,陈老与笔者分享了他人生中的三句箴言,“这三句话引领了我一生:玩物必丧志、物极必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1、中国包装网运营的信息资讯发布平台,在任何情况下,本网所发布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的建议,任何人和企业据此进行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本网平台不承担法律责任。